最近偶尔会思考创作歌曲的目的
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,流行歌就被分为两类:商业类,非商业类。其实说白了就是:卖得出去的 和 卖不出去的。而经过历史考验的我的歌,很荣幸成为了后者。
既然如此,何不更进一步?
自我风格的形成
石头说,现在可能是形成个人风格最好的时候。恩。
表达与聆听之间有着对立又统一的关系。想说的与爱听的相遇,皆大欢喜。倘若有一方不乐意,产生的误会未必谁能说的清楚。
误解是表达者的宿命,既然总会有人不高兴,至少得对得起自己吧,就是一个字,干。
一定要是流行歌?
流行歌太狭隘了,可太多的人的世界只有流行歌。
既然写了也未必流行,就不写流行歌了。
我想试试器乐专辑,人声只作为辅助。当然,绝对不是因为写不出歌词。
我们家宝宝就是天独厚的财富,古筝,不二之选。
专辑的思考方式
之前做的歌全部是单曲,一是生产力不够支持一张专辑,二是发现单曲能容纳的东西有限,如果硬要把许多概念放在一首歌里,审美密度过高。
如果从一开始就打算做一张专辑,那么就会从整体去考虑,制作流程上也会有所改变,新的工作流可以体验不同的创作方式。
理想情况下,应该会比单独制作这么多歌要来的快。
歌曲的风格也会有所避让,一桌子菜,不能全是肉,也不能全是汤。
期限
Deadline 是很有作用的工具,这张专辑的期限就定在 2 月底,一共 3 个多月的时间。
主题
名字应该要有些韵味,但是接地气也很重要
冲突的解决,其实是自己说服自己的道路。
专辑的名字不如叫《自洽》,
序号 | 名称 | 风格 |
---|---|---|
1 | 《颜行》 | Soul |
2 | 《妖气》 | Urban Breaks + Chopping |
3 | 《躺着真好》 | Jazz Swing |
4 | 《云海》 | String Orchestra + Chill-Out |
5 | 《知了》 | DEEP HOUSE |
6 | 《不腻》 | Broken Beats |
《颜行》
第一首,同时也表达了一种冲锋中的炮灰的心态。
希望能通过 Soul 表达古筝的独立,率性。
《妖气》
阴阳互体,有向阳而生,也有落地生根。
尝试下古筝的Chopping
《躺着真好》
平静是一种状态,且是最终状态。
不管起点在哪,过程多复杂,终点永远是平静。
Swing 和古筝搭不搭呢…
《云海》
最近有幸听了立陶宛室内乐团的演出,演出中有一首叶国辉作曲的《争春》十分别致,应用了许多昆曲中的名句。
确实,没有什么是弦乐表达不清楚的,这首歌要突出古筝的仙气。
《知了》
反反复复,念念叨叨。知道了。
HOUSE 我觉得很合适。